说了多少遍,不要打卡写日报!
最近知乎被邀请回答了多个远程团队如何开展、如何管理的问题。所有的回答界限清晰:只有我的和其他两种流派。
其他流派的回答大多围绕这些内容:必须用xxx任务管理工具、yyy项目管理工具,日报周报必须有,小组长必须每天看上传的代码量,更有甚者建议必须安装远程监控软件,鼠标不动了就是划水了。
上面这些观点在我看来都是对传统线下坐班的一种远程式改进,根本谈不上真正的远程经验。我们百人团队实践了两年多,产研生产效率秒杀任何一家我曾任职的公司,包括阿里、携程、美团点评,以及一些线下初创公司,当然也完胜曾经线下办公的我们自己。
人这种动物就很神奇,如果你给他们设计了一种明确的只要做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机制,那么他们会非常擅长去迎合这种机制。
比如线下公司打卡这件事,本来是为了让员工不要迟到,能完整的工作满8个小时,结果呢?几乎所有员工在心里都觉得,我只要上下班打卡了,这一天就算是工作了,至于白天划水、聊天、磨洋工都毫无羞愧——因为我打卡了。
再比如写日报这件事,谁还不是个写作小能手呀哈哈。况且现在还有ChatGPT,20个字扩写成200个,公司也根本不会安排一个日报验证专员去检验每个日报的真实性。最终就是员工写完日报就心安理得了,公司邮件或者其他工具系统莫名的多了很多的垃圾信息,从来没人看。
用了项目工具也未必奏效,即便在项目管理工具中点了完成,谁知道这个完成代表了什么?是勉强完成、还是完全完成,还有没有没考虑到的地方,这些都是漏洞,都是员工的主观判断。项目开始的时候一片祥和,员工任务完成准时度非常高,到了项目开始验收时傻眼了,大家的完成都是半成品,各种衔接的问题都出来了。
一个远程的组织,千万不要给员工设立这些个机制。这些机制绝对会起反作用,都不如什么机制都没有,那样反而员工倒是有点不知所措,总感觉自己如果不做点什么,怎么证明自己的价值呢?每天本来就看不到我在工作,又不看打卡,万一后面绩效还不好,那我不完了。这是人性,放谁身上都一样。
当然,优秀的远程组织不会真的啥机制都没有,我们极力推荐“日交付可视化晨会”机制,有了晨会还打什么卡啊,谁来谁不来一清二楚。另外“日交付可视化晨会”要求每一个项目成员都把自己昨天的任务用可视化的方法演示给大家看。我们能接受一个同学偶尔一天说:昨天的工作全在脑子里构想,还没想好,但是他好意思连续一个礼拜都这么说?那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他在划水!下面视频是我们公司的某次“日交付可视化晨会”的一个片段:
当然了,每一个岗位把自己工作内容变成可视化演示的难度是不一样的,但我可以负责的说,几乎100%的岗位都可以把工作可视化。我曾经在给一家公司做培训时,大家开始抵触很大,后面带着大家一起打木人巷,陪跑了一个月后,CEO和项目成员们才感觉这个机制是真的香。
在培训时我举了一个例子:爱情,够抽象吧,男生们一个个的可会表达自己多爱一个女孩子了,那些送礼、看电影、写表白书、拍照、买东西可不都是爱情的可视化嘛!你们连爱情都可以可视化,还有啥工作内容不可以的?
“日交付可视化”机制背后的理论是:在远程工作下,传统的“面向时间的工作模式”要坚决摒弃,要转变为“面向结果的工作模式”!
其实这套机制给线下的公司也可以实现工作效率提升1.5倍!这意味着如果工作量不变,企业可以少招1/3人员。但线下公司是不会这么玩的,因为他们还有那么多“传统机制”可以选择,人嘛,总是喜欢呆在舒适区的!远程团队是没得选,天天监控、计算员工干了多少小时是不现实的。
最后划一些远程团队管理重点分享给大家(敲击黑板声):
1. 不要打卡,一个定时的“日交付可视化晨会”比啥都管用。
2. 任何会议,哪怕是1-1的,一定要开摄像头,CEO必须从自己做起。
3. 不要给员工安装任何的本地监控软件啥的,只会形成对抗。某我们的友商就是这么干的,我一直嗤之以鼻。
4. 一定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定期沟通,定期开闲聊会(除了工作什么都聊),用以补足远程之后没有“废话沟通”的环节,而废话沟通是员工间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
5. 真心对待员工,察觉异常,多1-1沟通,触及心灵的管理总是最高级并且最有效的方式。